我国城镇化目前正处于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的关键阶段,城市发展模式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当前形势下老城区改造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然而,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正在蔓延——许多城市的老城区改造后变得“千城一面”,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这种现象不仅消解了城市的历史记忆,也削弱了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本文将从具体措施入手,探讨如何在老城区改造中避免同质化,保护城市多样性,通过分析广州越秀区的成功案例,揭示老城区改造中保持特色的可行路径。
老城区改造中的“千城一面”现象及其危害
行走在中国许多城市的“改造后”老城区,人们常常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相似的仿古建筑、雷同的商业业态、千篇一律的“文化街区”。这种“千城一面”的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更新中的普遍问题,其背后反映的是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忽视和对短期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
“千城一面”现象的危害不容小觑。首先,它导致城市失去历史记忆的载体。每个城市的老城区都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记忆和情感依托,是同质化改造首先抹去的宝贵财富。其次,它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辨识度。在全球城市竞争中,独特的文化身份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趋同化的老城区使城市丧失了这一竞争优势。再者,它降低了改造的长期效益。缺乏特色的商业街区难以形成持续的吸引力,最终可能导致商业失败和资源浪费。
广州越秀区作为广州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拥有全省最多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在改造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严峻挑战。这个案例为我们提供了避免“千城一面”的宝贵经验。
分级分类保护:尊重历史建筑的多样性
避免老城区改造“千城一面”的首要措施是实施分级分类保护策略,针对不同价值的历史建筑采取差异化的保护与更新方法。广州越秀区在名城保护中注重分类施策。作为广州面积最小的行政区,越秀区却拥有全省第一的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和历史建筑总数,以及全市最多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面对如此丰富多样的历史遗产,越秀区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改造方式,而是根据建筑的历史价值、保存状况和使用功能,制定了针对性的保护与活化策略。
具体而言,越秀区对文物建筑实行最严格保护,如对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对历史建筑允许适应性再利用,如将传统骑楼改造为民间金融街2.0版本;对一般传统风貌建筑则通过整治立面、优化功能等方式提升品质。这种精细化、差异化的保护策略有效避免了简单化的“仿古重建”,保留了老城区的历史层次感。
在地文化挖掘:打造独特的文化标识
避免同质化改造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和彰显在地文化,而非简单复制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每个老城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基因,只有将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转化为空间设计的语言,才能创造出具有辨识度的城市空间。
越秀区在改造中特别注重植入在地文化基因,将记忆浓厚的历史地标刻入老街巷,将源远流长的地名故事写入文化墙,打造“处处有历史”的空间载体。该区聚焦两大文化主线:一是弘扬“红色文化”,打造新河浦“红色+”传承示范区;二是传播“海丝文化”,精心谋划海丝游径。这种基于本地历史文化的主题定位,使越秀区的老城改造具有鲜明的广州特色和越秀特色。
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老城区改造要避免“千城一面”,必须改变政府单方面主导的模式,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只有让原住民、商户、文化工作者、专家学者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改造过程,才能确保改造结果符合当地社区的实际需求和文化特质。
越秀区在名城保护中重点做好管理的“加法”,从三个“多”上下功夫:多方联动,凝聚规划、文化、住建等多部门力量;多元参与,组建专家智库,搭建公咨平台;多维保障,加大财政投入,争取国家支持。该区通过政府主动更新带动社会自主更新,如实施了大湾区中医康养街区、文德南等历史街区提升项目。
功能混合与创新: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避免老城区“博物馆化”的关键在于实现功能混合与创新,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纯粹的历史保护区往往难以维持活力,而过度商业化又会破坏历史氛围,因此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
越秀区在改造中重点做好问题的“除法”,紧扣民生福祉,破除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该区积极探索沉井式地下停车,来破解老城“停车难”;推进老城区第五立面整治,解决屋顶漏水问题,盘活屋顶空间打造“屋顶花园”天台运动场。这些措施既改善了老城区的生活品质,又未破坏历史风貌。
智慧技术赋能:创新保护与管理手段
在数字化时代,智慧技术为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新工具。通过将新技术融入历史街区管理,可以实现更精准地保护和更高效地运营,同时减少人为干预对历史环境的破坏。
越秀区通过建立街区智慧监测系统,量身定做保护建筑“身份证”,将新技术融入全周期保护管理。这种数字化管理手段可以实现对历史建筑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维护,避免“过度修复”或“修复不足”的问题。
智慧技术还可以用于历史文化展示和体验创新。如通过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通过数字平台讲述老街故事,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增强历史环境的互动性和吸引力,而不必对实体空间进行大规模改造。
通过对广州越秀区改造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避免老城区改造“千城一面”的系统性策略:分级分类保护尊重历史多样性,在地文化挖掘塑造独特标识,多元主体参与确保社区认同,功能混合创新平衡保护与发展,智慧技术赋能提升管理效能。这些措施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特色化、可持续的老城更新路径。
未来的老城区改造应当摒弃简单的“拆旧建新”或“仿古重建”思维,转向更加精细、多元、创新的更新模式。每个城市都应深入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找到适合自己的更新路径,而非盲目模仿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城市更新大潮中守护好城市的记忆与灵魂,让老城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