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动产登记制度全面实施
2016年,是不动产登记全面落地年。1月7日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要重点抓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在基层落地,力争年底前所有市县颁发新证、停发旧证。
5月,《不动产权证书和登记证明监制办法》正式公布,明确《不动产权证书》《不动产登记证明》由国土资源部统一监制。同时,《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试行)》印发,对不动产登记的基本原则、程序、内容等进行全面细化规范。此外,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登记中心在京举办首期全国培训班,对各省级不动产登记中心及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部分市县不动产登记中心的业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10月,为确保年底前所有市县“颁发新证、停发旧证”,根据国土资源部党组决策部署和国家土地总督察指示,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发出通知,开展推动地方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落地实施情况督察。
督察工作的开展,大大加速了不动产登记落地进程。截至到年底,全国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颁发新证、停发旧证”地市已经达到100%,除西藏部分县外的所有省(区、市)的县,全部实现“颁新停旧”。
2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收官
“2016年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并实行特殊保护”,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
3月中旬国土资源部召开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专项督察动员培训视频会,全面启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专项督察。根据工作方案,2016年主要对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开展督察,督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进一步提高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重大意义的认识并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对于工作推进不力的重点城市、省份,将纳入国务院重点专项督查范围。
6月,国土资源部第10次部长办公会审议通过2016年第5次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论证审核情况的报告。全国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论证审核工作全部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取得阶段性成果。据统计,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面积560.39万亩,划定后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达到1883万亩,保护率由原来的43%提高到61%,提高了近两成。
7月,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在杭州联合召开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现场交流会,总结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经验,部署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8月,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通知》,要求将全国15.46亿亩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用途管制分区,落实到图斑地块,实现上图入库、落地到户,确保划准、管住、建好、守牢永久基本农田。
11月,由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第一批省级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论证审核会在京召开,天津、山西、宁夏等1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省级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通过论证审核。
12月,第二批、第三批省级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论证审核会相继在京召开,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全部通过论证审核。至此,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圆满收官。
3 精心谋划 “十三五”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加大耕地保护力度,落实国家资源安全战略要求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求加快转变国土资源利用方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优化国土资源利用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深化国土资源领域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不断显化国土资源惠民服务成果。
为更好地保障、支撑“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4月,国土资源部正式印发《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纲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明确了今后5年国土资源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其中,全国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保有量在18.65亿亩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在15.46亿亩以上,建设占用耕地在2000万亩左右。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确保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有所提升。与发展改革、农业、财政等部门通力合作,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土地整治补充耕地2000万亩以上。钨、稀土、石墨等优势矿产保护明显加强,地下水、地质遗迹和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更加有效保护。
生态文明理念贯彻《纲要》始终。《纲要》提出,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渤海率先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建立珠海横琴等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4处;按照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战略要求,构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机制;打造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控制京津冀地区资源开发强度,加快矿业转型升级与协同发展。
4 土地改革新进展
2016年,土地改革深入推进,并取得系列新进展,土地新政为保障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围绕农村“三块地”改革,6月,中国银监会、国土资源部分别在门户网站公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明确,在国家确定的15个入市改革试点县(市、区)地区,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依法取得的前提下,以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入市的和具备入市条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办理抵押贷款;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公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或再转让,须征收20%~50%的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
围绕服务“三去一降一补”,4月,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从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用地用矿、支持盘活土地资产、实施矿产资源支持政策三方面采取12条“硬措施”,进一步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8月,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做好建设项目用地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严格产能过剩行业项目用地预审与审查,对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办理。
围绕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4月,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筹各业各类用地,创新土地管理方式,维护进城农民土地权益;9月,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2018年基本建立人地挂钩机制,2020年全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地挂钩机制政策体系,为如期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提供用地保障。
5 土地督察十周年
2016年是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建立10周年。10年来,历经初始创建、规范创新、拓展提升3个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例行督察、日常督察、专项督察等“三项主体业务”,以及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和形势观测分析等“三项基础支撑”,在发挥“闸门”作用、遏制土地领域违法违规、促进土地要素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效益提升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例行督察范围由点到面。10年来,土地督察机构完成317个地市、2669个县区的检查,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市县。
日常督察方式从单纯到综合。土地督察机构已由用地报件审核,拓展到对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焦点问题的督察;督察方法从查资料、看现场到电脑比对、地方举证、抽查验证,信息化技术在督察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
专项督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对经济过热的形势,土地督察重点发挥“闸门”作用,重拳打击滥设园区、乱占耕地、违法圈地等问题。近年来,土地督察机构在耕地占补平衡专项督察、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专项督察、地方不动产统一登记专项督察、闲置土地处置专项督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专项督察中敢于担当、勇往直前,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10年努力,土地督察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逐渐从“背靠背”转变为“面对面”,从互相博弈向主动配合转变。
6 能力建设年
1月7日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2016年国土资源部在持续抓好作风建设的同时,将深入开展“能力建设年”活动,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履职担当、善作善为的能力和水平。
2月,中共国土资源部党组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试行)》,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为能力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4月,国土资源部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有关会议精神,全面动员部署国土资源部学习教育工作。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强调,要深刻认识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主要任务,全面准确学习党章党规、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突出解决党员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做合格党员”目的,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际成效。
6月,为进一步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能力建设年”活动,在第26个全国土地日和建党95周年到来之际,由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中地世纪文化传媒中心出品的电影《寻明胜》在国土资源部机关首映,并作为国土资源系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影视教材,在国土资源系统巡回放映,激励着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不断提高履职担当、善作善为的能力和水平。
7 找矿突破
经国务院批准,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从2011年开始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3年有重大进展,5年有重大突破、8到10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3个阶段性目标。
2016年是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二阶段的收官年。11月,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召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圆满完成前两个阶段的目标任务,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增资源储量最多的5年。
5年来,全国累计投入地质找矿资金5623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38%,其中社会资金占84%。除煤层气和锡矿外,其他矿种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5年目标任务,其中金、铅、锌、镍、钨、钼6种矿产提前完成10年找矿目标。
在“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发源地新疆,经过8年努力,如期实现2008年确定的目标,形成一批新的能源资源接续基地,形成10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超大型资源开发基地,形成能源和大宗矿产并重、南疆和北疆并重的资源分布新格局,为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示范。据悉,8年来,中央财政投入地勘经费48.2亿元,自治区财政投入93.7亿元,拉动社会投入425亿元,新发现96处大型—超大型矿床。目前,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排在全国前三位;新增煤炭资源储量4566亿吨,升至全国第二位;新增铅锌资源储量2867.43万吨,升至全国第三位;新增金资源储量689.59吨,由第二十一位升至第三位。
8 “三深一土”
9月1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下发,提出“十三五”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明确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战略科技领域创新能力跻身先进国家行列,土地科技水平显著提升。
9月6日,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隆重召开,突出强调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全力实施“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会议提出,实施深地探测战略,要突出战略科技定位,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梳理分析国内外深地探测研究成果和趋势,明确“跟跑、并跑、领跑”领域的主攻方向。要通过深地探测,开展以储备为目的的战略性矿产勘查,搞清资源家底,建立完善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做到“手握储量、心里不慌”。实施深海探测战略,重点是围绕进入深海—认知深海—探查深海—开发深海这一主线,突破制约深海探测能力的核心关键技术,进军深海科学和技术制高点。实施深空对地观测战略,重点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遥感信息技术日益增强的需求,实施对地观测卫星重大工程,发展深空对地观测技术,加强卫星遥感应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监测监管能力,更好支撑生态国土和智慧国土建设。实施土地科技创新战略,要以土地工程技术为重点,着力研发耕地质量提升、退化土地治理、荒废土地利用、土地生态修复等技术,强化土地整治的工程化、生态化技术应用;要加强山水田林湖生命共同体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基础理论研究,全面发展土地调查评价、建设工程节地、土地立体开发等技术。
为了加快推进“向地球深部进军”,8月9日国土资源部与教育部、中科院、地震局共同成立了由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为组长的深部研究领导小组,由8位院士专家组成的首席专家组领衔编制地球深部探测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方案,由多位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咨询把关,共同推进深地探测研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目前,立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9 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加大国土资源政策创新力度,全力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贯穿2016年度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2月,国土资源部定点扶贫工作会议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召开。姜大明指出,要以新发展理念高标准推进定点扶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自觉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创新扶贫举措,扎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同时,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认真落实这项超常规的国土资源优惠政策,切实发挥增减挂钩支持扶贫开发和易地扶贫搬迁的作用。
5月,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部际联系会议在四川省西昌市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充分发挥片区部际联系会议平台作用,共同打好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开局之战。同时,土地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培训班在四川省巴中市开班。姜大明在开班讲话中强调,在扶贫开发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中,要用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统一思想指导行动,切实用好用活用足国土资源部出台的有针对性的支持保障政策,确保国土资源各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0 地调百年
100年前的1916年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设立直属地质调查局。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18名地质毕业生于同年7月正式进入农商部地质调查局工作。由此,中国地质调查序幕正式拉开。到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整整走过了百年历程。地质调查百年是一部地质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历史,是一部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是一部地质人才成长与进步的历史,是一部地质文化创造与传承的历史。
为纪念地调百年历程,7月,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专题展(1916~2016)在京隆重开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在贺信中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希望博物馆不忘初心、与时俱进,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以真诚服务青少年为重点,更好发挥地学研究基地、科学殿堂的作用,努力把中国地质博物馆办得更好、更有特色,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
11月,中国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大会暨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姜大明强调,为了肩负起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历史使命,必须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要统一思想,全力推进地调体制转型发展;要深化改革,建设完备高效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要精心策划,全力打造协同开放、优势互补的创新平台;要创新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热情;要坚持正确导向,实施好创新人才发展战略。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