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县城发展仍面临一定程度的制约。不少县城的产业平台功能比较薄弱、配套设施不健全,在市政公用设施方面也存在管网陈旧老化、路网容量不足、老旧小区配套较差等问题,降低了县城对人口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对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培育县城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等5方面25项建设任务。
在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内容编制过程中,应该怎样立足县城实际,以现状问题和规划目标为导向,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发挥中心城区优势带动作用,本文将从空间结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蓝绿网络和开敞空间、历史文化保护、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城市更新和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设计和控制线等十一个方面阐述中心城区规划内容编制要求,以期为中心城区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一、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规划范围、空间结构、规划分区、各类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科学、合理、可行;根据地方实际充分、合理划定各类安全底线,落实底线管控要求;重产城融合,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合理统筹布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及毗邻区域农业与生态用地,并有效防止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各类建设用地布局遵循人一地一水一产匹配原则,符合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的要求;留白用地空间合理;居住用地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政策性住房用地在满足保障配置标准的相关要求下,优先在交通和就业便利地区布局。
二、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落实补齐民生短板、均衡布局、使用便捷的要求,按照人口总量、人口结构、服务人口等明确各类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和布局要求,实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并因地制宜塑造特色生活圈。
三、中心城区蓝绿网络和开敞空间
统筹考虑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居民可达性,实现数量和质量并重,合理布局中心城区绿地、水系、开敞空间和通风廊道,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管控要求。整体保持原有绿地系统的完整性。
四、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
坚持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放在首位,做到“应保尽保”,符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活化利用原则。统筹保护和提升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历史文化有关保护范围、界限和管控要求科学、合理、可行。
五、中心城区城市交通
对外交通设施、线路以及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符合安全、绿色、公平、高效、经济可行和协调的原则。优化城市道路网结构和布局,提高道路网密度。
六、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
用水量、污水量、用电量和用电负荷、用气量、垃圾量等预测合理,给水工程、污水工程、雨水工程、电力工程、通信工程、燃气工程和环卫工程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可行,有利于各类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复合化、绿色化、智能化布局,促进实现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基础设施体系。地下综合管廊布局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适当超前。
七、中心城区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
防洪排涝、抗震、地质灾害防治、消防、人防等设防标准科学、合理、可行,各类公共安全及防灾设施布局及防灾措施满足以人民为中心、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平战结合、适度冗余的原则。
八、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和存量土地盘活利用
针对空间问题精准识别城市更新重点区域和空间单元,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的规模和布局科学、合理,城市更新和盘活存量土地的时序安排合理、协同,城市更新符合留改拆并举、传承历史、保障公共利益、优化功能布局和开发强度,提升城市品质和活力的要求。
九、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坚持地上地下统筹,优先安排市政基础设施以及交通、人防、综合防灾减灾等公共服务和公益性设施,有利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保障基础设施安全运行,考虑平战结合和综合开发利用要求。
十、中心城区城市设计
确立城市空间特色,明确合理的城市空间秩序框架,明确重要开敞空间、城市重点地区的品质提升措施,各项管控方案及要求能有效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活力。
十一、中心城区控制线
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等各类控制性的划定和管控要求科学、合理、可行。
参考资料:
1.《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2.《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查要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