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其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而地质安全是城市安全的基础。随着城市大规模扩张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地质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人口密度增加、基础设施扩张、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地质灾害等,对城市威胁日益加剧,危害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城市的财产安全,逐渐成为城市安全运行的痛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尺,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深入探讨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的必要性、现状挑战和防控策略,为城市规划和安全管理提供合理的建议与实践参考。
一、理论与政策背景
城市地质安全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问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功能障碍的风险。风险源包括但不限于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岩土工程问题等。
国家高度重视城市安全问题,将城市地质安全作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布了一系列政策,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提高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
2022年12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的总体目标与实施路径,为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
2024年1月,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的通知》指出,各地区需高度重视城市地质安全风险,加强城市地质基础调查工作,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严格落实城市工程建设地质安全相关法规标准,强化对城市地热、地下水等资源勘查开发活动的地质安全风险管控,多措并举降低城市工程建设及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地质安全风险。
二、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短板
1.城市基础地质调查精确性不够
目前,城市大部分区域地质调查精度不够,多为1:5万~1:10万,对于地质结构复杂、环境变异大的区域,调查精度难以控制主要地质安全风险的空间分布,精准防控地质安全风险具局限性。
2.跨部门协同共享机制不够
城市基础地质调查往往滞后于城市建设速度,尤其是对于新开发区或快速扩张区域,部门之间缺乏共享和协同机制,跨部门数据分散管理、数据更新滞后等导致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难以准确评估潜在地质风险,增加安全隐患。
3.风险防控科学技术支撑不足
由于城市地质调查方法的局限性和科研、资金投入不足,地质调查精度不够、精准探测技术和地质安全风险识别技术不成熟,对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等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的地质灾害,难以精准探测和识别;多维建模、仿真模拟、评价决策等技术应用缺乏,防控技术支撑城市建设能力不够。
4.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缺乏全面涵盖城市地质安全各个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实际操作过程中法律法规间衔接不紧密、执行力度和效率受到一定影响。现有法律法规难以适应新的地质风险和挑战,如新型城市地质问题(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面沉降)的规范不足。城市地质灾害发生后,责任归属难以清晰界定,尤其是涉及如开发商、建设单位、监管部门等多发利益主体时,推诿扯皮情况普遍存在。此外,现行法律法规中对违反城市地质安全规定的行政惩罚力度相对较轻,违法成本较低。
三、风险防控策略
1. 加强城市地质基础调查工作
综合地质学、环境科学、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多学科研究,充分利用地球化学、综合物探、地面数字化调查等技术方法,全面评估城市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地质结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潜力、地下水状况、土壤污染及及可能存在的隐伏地质问题。系统整理自然资源、住建、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已有地质资料,进行标准化、数字化整理,建立城市地质大数据共享平台,划分风险等级,形成城市地质安全风险“一张图”,为城市安全和发展提供全方位信息支持。
2.严格国土空间规划管控
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修订过程中,充分利用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进行风险评估,划出地质灾害风险区,合理布局建设用地,尽可能从源头上避开极高风险和高风险区域,如滑坡易发区、地震断裂带等,确实无法避让的需采取消除或预防地质灾害风险的措施。对于已建成区域,根据地质条件进行合理空间布局,加强改造和维护,提高抵御地质安全风险的能力。制定科学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南,采取必要的防灾减灾措施,确保项目符合地质安全标准,减少安全隐患。在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区域开展区域评估时,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在土地供应时,将评估结果一并提供用地单位,督促其采取必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从源头上降低安全风险。
3.建立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科学有效地防范城市地质灾害风险,建立综合统一的风险评估体系至关重要。通过对地质灾害潜在性进行评估,确定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域,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定量评估不同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提供科学依据。
4.推动科技创新在风险评估和地质灾害预警方面的应用
现代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对灾害隐患的精准识别、定位和监测。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时获取地质灾害活动的数据信息,为预警和紧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领域的飞速发展,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日臻完善,为精准识别风险、及时预警灾害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大对地质安全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创新,运用新型技术进行地质安全风险预测、分析、监测和预警。
5.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
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的法制建设是基础,需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权责划分,规范地质勘查、土地使用、建筑施工等活动,加大违法惩处力度,以法律形式确保地质安全风险有效控制。同时,还需建立健全的政策框架与具体实施办法,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提供全过程指导。
6.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全面负责协调和指挥应急救援工作,快速获取信息、分析判断,并及时高效进行信息共享与传递;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应对各种可能的地质安全事故的具体程序和措施,明确各部门、各单位职责和任务,确保发生地质安全事故时迅速、有序开展救援工作。组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定期组织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模拟各种可能的地质安全事故,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不断总结经验、改进预案,不断提高应对地质安全事故的能力。同时配备专业救援设备和技术,提高救援效率。
7.提升公众意识与参与度
利用多种媒介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地质灾害防御体系,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关乎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更需要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应坚持科学防控与人文关怀并重,以智慧化、生态化、社会化的防控体系,为城市披上坚韧的“铠甲”,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共绘可持续发展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