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林草空间置换政策是立足自然本底条件统筹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创新举措,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调整耕地、林地、草地的空间分布,促进“耕地下川,林果业上山”,实现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双赢。
一、政策背景:为何要推进林耕空间置换?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我国耕地资源禀赋先天不足,耕地图斑碎片化严重,25 度以上陡坡耕地数量庞大,部分地区耕地“非粮化”问题突出。
生态安全需要保障:林地与耕地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矛盾加剧。
粮食安全战略要求:落实“良田好土要优先保粮食,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的重要指示。
二、工作目标:构建高质量农业空间格局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坚持底线思维、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统筹实施林耕空间置换,优化农业空间布局,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农业空间保障。
(二)具体任务
按照“认定一批、恢复一批、置换一批”(“三个一批”)的方式,科学编制林耕空间置换方案,引导新增耕地向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和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集中,将 25 度以上陡坡旱地、河道湖泊内等不稳定耕地逐步调出,推进“园地和林地上山、耕地下山”。
三、实施路径:四个步骤有序推进
(一)全面摸清底数,确定置换范围
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组织自然资源、林业、农业农村等部门,采取内业比对分析与外业逐地块调查核实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摸清:
1.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现状及问题
2.25 度以上陡坡旱地、河道湖泊内等不稳定耕地数量及位置
3.无法稳定利用的边远、零星等不宜耕种的一般耕地情况
4.耕地后备资源中立地条件好、具有耕地功能的林园地情况
(二) 编制实施方案,明确实施内容
依据选取的实施地块,组织编制林耕空间置换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实施地块、进度安排、投资概算、保障措施等内容。实施方案需报市(州)人民政府审查,通过后分别报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省农业农村厅备案。
(三)分类进行处置,有序开展工作
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园则园”的原则,分类实施“三个一批”:
1.认定一批
对种植浅根系水果、花卉、中草药的原优质耕地,耕作层未破坏的,按耕地调查计入置换任务。
2.恢复一批
统筹考虑非农建设占用需求,优先选择地形坡度平缓、资源禀赋条件较好、集中连片的地块,参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实施补充耕地 10 万亩。禁止在林地管理范围开垦耕地。
3.置换一批
稳妥有序将25度以上陡坡旱地、河道湖泊内等不稳定耕地以及流向林地、园地且确实不适宜恢复的地块退出耕地保护范围,与适宜作为耕地保护的地块进行置换。置换为林地的,由林业主管部门开展林地增补、改造、抚育等工作。
(四)组织核查验收,全面完成任务
按照“县级验收、市级复核、省级抽查”的原则开展成果验收。
四、地方实践:创新模式与典型案例
(一)贵州省:全省统筹推进
贵州省采取“省级统筹、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将林耕空间置换纳入政府重点工作。2025 年全省目标置换 60 万亩,其中 10 万亩为补充耕地指标生产任务,目前已在多个县(市、区)开展试点。
(二)福建德化:试点先行探索
德化县作为福建省首个林耕置换试点县,建立了耕地和林地后备资源数据库,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推进“林地换耕地、坡上换坡下、零散换集中”,将宜耕一般林地与陡坡、零碎、偏远耕地及荒草地、未利用地进行置换,实现林地面积不减少而耕地面积有增加、质量有提升。
案例成效:龙门滩镇试点项目总规模 73.8 亩,预计可产生新增耕地 36.59 亩,有效解决了耕地“图斑面积小、分散且碎片化”的问题。
(三)湖北咸安:“山上换山下”模式
咸安区创新探索“山上换山下”空间等量置换路径,取得村民认可后,按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原则,把山边零碎耕地“由耕转林”,在田间林地“由林转耕”,通过变更土地经营性质,保持土地承包经营权利人不变。
典型案例:
1.星星村:将 80 多块零星开荒地全部调成林地,使万亩竹海连成一片,发展生态旅游,村民收入提高 5 倍
2.毛祠村:整合出 4726 亩连片耕地,引入种粮大户实现规模种植,村民除每亩 200 元地租外,还可在基地务工年收入 2 万多元
成效数据:通过置换,咸安区已将 15000 亩碎片化耕地改造成连片耕地,2024 年复耕地块农业产业经济收入达 963 万元。
(四)重庆涪陵:数字化治理探索
涪陵区开展统筹协调耕林空间试点工作,主要完成“分类处置退耕还林还草地块、优化地类认定标准和调查考核规则、分类处置无法稳定利用的耕地、统筹耕地林地空间布局、建立‘耕林空间’数字化治理体系”等六项任务,初步形成“现状耕地和标注恢复属性图斑细化调查、花椒油茶等经果林底数、退耕还林细化调查”等数据成果。
结语:守护绿水青山与良田沃土
耕林草空间置换政策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良田好土要优先保粮食,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重要指示的创新实践,通过科学规划和有序实施,既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又能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实现“耕地后备资源有效增加、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功能稳步提升”的多赢目标。
在政策推进过程中,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保政策落地见效,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和良田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