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发展阶段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建设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全域”实施的重要金融工具,政策性银行贷款在推动项目实施和赋能“百千万工程”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深层次挑战。
2024年自然资源部印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指南(试行)》(自然资办发〔2024〕57号),要求通过政策性金融工具破解资金瓶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土地整治领域的支持力度。
2025年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国开行)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列为重点支持领域。农发行单列1600亿元专项额度,重点投向农用地提质(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用地增效(如城中村改造)和生态修复三大领域;国开行则通过“55311”专项工程,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含土地整治)纳入五大基建领域,提供超长期信贷支持;陕西省等地方政府联合银行出台专项政策,明确耕地集中连片整治、生态修复类项目的优先支持地位。
(一)资金供给,精准匹配项目核心需求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涉及土地整理、生态修复、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环节,具有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周期长、直接经济效益低的特点。而政策性银行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支撑力量,其核心优势首先体现在资金供给的精准匹配上。针对整治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直接收益低的特点,政策性银行能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覆盖项目全流程需求,还可设计灵活还款机制,缓解地方短期偿债压力,有效弥补商业银行信贷逻辑与项目需求的错配问题。
(二)政策协同,战略导向更契合
政策性银行在政策协同与风险承受上展现出独特价值。一方面,其业务定位与国家战略深度绑定,能衔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政策方向,协助地方打通跨部门审批环节,保障项目贴合国家目标推进;另一方面,凭借更高的风险容忍度和创新的风险共担模式,可覆盖大量公益性、收益不确定的项目,填补市场化金融机构不愿介入的空白,为生态脆弱区修复、农村基建完善等项目提供保障。
尽管政策性银行凭借资金、政策等优势,成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在实践过程中,受项目特性、外部环境、自身机制等多重因素影响,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政策性银行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对整治项目的推进效率和质量产生影响。
(一)项目收益评估难,资金回收风险高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收益具有“间接性、长期性、不确定性”三大特征,这给政策性银行的收益评估和资金回收带来巨大挑战。一方面,项目的核心收益多来自土地指标交易、生态补偿、乡村产业增值等,但这些收益的实现高度依赖政策导向和市场环境。而产业收益如乡村产业培育(如特色种植、乡村旅游)需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产生稳定收益,且受自然灾害、市场需求波动等因素影响,收益稳定性极差。另一方面,政策性银行目前缺乏针对这类项目的收益评估体系,多数时候仍沿用传统基建项目的评估逻辑,难以准确测算项目的长期社会、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收益的比例,导致部分项目出现“评估收益与实际收益偏差大”的情况,进而增加资金回收风险。
(二)协同机制不健全,项目推进效率低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常涉及跨部门和“政-企-银”多方协作,政策性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缺乏对地方政府的协调权限,难以推动多方达成一致,导致项目陷入“拉锯战”,严重延误项目进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短期政绩诉求”与企业的“长期收益诉求”冲突。地方政府往往希望快速完成土地平整、生态景观建设等“可视化成果”,以匹配短期政绩目标,而企业投资方更关注整治后土地的产业适配性,需长期投入培育收益。另一方面,当项目遇到跨部门、跨主体分歧时,需由地方政府分管领导临时召集会议,无明确协作流程,政策性银行只能反复上门沟通。
(三)专业能力与项目需求不匹配,“融智”服务深度不足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涉及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技术、产业导入运营等多领域专业知识,虽然政策性银行提出“融资+融智”一体化服务,但当前其专业能力仍难以满足项目的复杂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政策性银行现有团队以金融、信贷人才为主,缺乏熟悉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技术的专业人员,在协助地方政府制定整治方案时,往往只能依赖第三方机构,自身难以对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独立判断,导致部分项目出现“规划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二是“融智”服务缺乏针对性,目前政策性银行提供的“融智”支持多为通用模板(如可行性研究报告框架),未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进行个性化设计。
运用政策性银行贷款参与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本质是“国家战略、市场需求、银行职能”三者的协同共振。其核心任务将成为“撬动多元主体参与的支点”,既让政府的政策目标落地,也让社会资本获得合理回报,更让自身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这项工程从“政府主导”走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最终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综合目标。

上一篇:AI辅助开发落地实践 “宗地价值评估助手”重塑土地估价工作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