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当今,城市正在向着精细化的时代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成为城市规划新的发展目标,为满足居民更美好的生活需求,构建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将有利于提高生活服务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区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因此,社区生活圈规划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城乡规划目标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也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圈”一词作为技术规范最早出现在2018年出版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替代了以往的居住区千人指标规范,这一阶段的生活圈服务设施配置主要以步行距离、人口规模和住宅数量为基础进行规划建设,要素配置较为单一和不均衡;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推进,2021年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以居民生活特征、空间范围和时间维度为依据划分的社区生活圈逐渐被各省、市、县推广应用。社区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要素配置较以往的圈层式配置更满足各类人群的日常生活需求,它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步行距离范围内,具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和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以时间为维度,基于社区人群需求,提供职、教、医、卫、商、娱等多样化服务,保障高品质的生活质量。本篇通过研究分析济南和赣州两个中心城区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旨在总结不同城市形态和发展状况下的社区生活圈规划,以期能够对各城市、县区的社区规划建设提供帮助。2.经典案例分析
2.1济南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配置
济南市城区地形狭长,城市中心为一主一副,有五个次级中心,现状问题主要为:一是居民特征逐渐多元化,老龄和低龄人口逐步增加;二是公共服务设施要素的短缺,主要表现在设施总体规模不足,建设不达标;公共服务结构不均衡,低等级设施较为欠缺以及现状服务设施服务质量不高,品质较差等问题;三是步行交通设施建设较少;四是区域化差别明显,主要指老城区和新城人口规模、服务设施配置以及发展机制上差别明显。通过研究分析城区内部现状问题,济南市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规划主要采取以下六方面的措施建立社区生活圈:
一是构建街道-邻里两级生活圈体系
打破以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不明晰的布局,构建社区生活圈的基本层次结构和常规规模,邻里生活圈主要服务于老人与小孩,步行距离控制在5分钟生活圈范围内;街道生活圈集中布局规模敏感的服务设施,包括初中小学、地方性的商业等,控制在步行10-15分钟范围内。
二是拓展生活圈的公共服务功能
依据济南市地方生活习惯和人群生活需求进行功能拓展,重点建设居民便利服务设施,规划为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模式,提高其空间覆盖率,同时利用时空差异,赋予社区空间多元功能,着重关注老人与小孩的需求建设,规划服务设施,在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重置公共活动空间,提升社区空间活力。
三是合理确定公共要素规划建设标准
应对新时代人群需求差异,划分基础保障和品质提升两类服务要素,基础保障型强制配置,品质提升型则根据各区类型,进行选择性配置,分别满足人群日常生活需求;在社区规模基础上,以老城区和位于特殊区位条件的地区为依据,分区弹性控制建设标准。
四是集约复合设置,保障步行可达
社区步行可达性规划主要从两方面开展:一是交通建设,通过公共要素与高密度慢行网络紧密结合以及营造步行友好的社区街道,确保步行可达。二是公共服务要素内部,鼓励功能设施集约化布局,发挥规模效应和互补作用;引导一站式布局,将必配型和选配型设施复合配置。最后将生活性街道与公共服务设施融合布局,打造社区活力一条街。
五是因地制宜的划定生活圈范围
充分考虑城市当前发展状况,依据人口密度、管理单元、步行可达三个维度划定中心城区生活圈空间范围。
六是引导不同类型的生活圈模式
规划生活圈模式主要有老城区生活圈、新城区生活圈、新规划区生活圈三种不同类型模式,其服务要素配置根据它的建设规模尺度和人口密度来划分。
2.2赣州市十分钟社区生活圈配置
赣州是江西三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现状老城区较多,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老城区基本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已经不满足于现有人口和经济发展。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赣州市规划发展社区生活圈规划,建立多层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将服务设施配置分为可独立占地设施和社区配建设施两大类进行建设。本着以人为本,方便居民;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布局,适度超前的规划原则,赣州市中心城区的社区生活圈规划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社区划分:尊重现状,边界明晰赣州市社区的划分以现状社区管辖范围为基础,考虑人口规模、边界规整和不同性质用地的相对完整性,尽可能地以道路和自然边界为依据形成社区范围。在社区的划定上,对于老城区较为成熟的区域,原则上尊重现状,不再进行规划调整;对于已经基本建成但社区划分尚不完善的区域,对其现状社区划分进行细化;对于建设初期的城市新区,以功能构成进行规划分区。
二是功能构成:因地制宜、底线控制社区内部的服务设施构成依据不同类型的社区进行分类配置,同时对各类设施的设置标准设定了底线值,以保证各类设施运转的需求。
三是空间布局:集中安排、方便快捷空间布局上,对社区配建类设施尽量临道路设置,集中布局,便于发挥最大效益;对于独立占地的设施,通过可达性分析进行增添改善。
四是建设模式: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独立建设用地依据是否由政府主导建设进行分模式规划,对于社区配置的各类设施可以由规划部门在出具规划条件明确配建标准,由市场完成。
3.总结
济南和赣州均为老城区较多的城市,规划多以城区类型为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研究分析这一类型的城市社区生活圈规划,总结了新旧城区共融的城市进行社区生活圈建设,主要措施有:
一是社区基础设施配置,主要分为社区配建设施和独立占地的设施两大类,构建基本的生活圈配置,独立占地设施主要指基础教育、商业服务、交通出行等占地面积大,需要独立配置的服务设施。
二是基于城区发展,将服务范围等级划分为街道-邻里生活圈层级,形成两级生活圈服务体系,“街道级生活圈”集中布置有一定规模、需要独立占地的设施,包括初中小学、商业等,基本步行布局在10-15分钟范围内;“邻里级生活圈”集中布局社区配建设施,保证老人和儿童高频使用,同时满足其步行距离范围,控制出行时间在5-10分钟。
三是依据城区其功能发展不同,合理配建服务设施,社区功能主要分为居住区、商业办公、工业生产以及高校园区等社区,功能不同设施配置不同,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设施使用率,减少了经济的损失,同时更便利地满足周边人群的需求。
四是以城市老城区、新城区、规划区为基础,建设社区生活圈:
老城区街区尺度小、人群活动密集,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基础设施、市政配套已不满足当前人群需求,构建社区生活圈规划,街道级设施主要采用沿街分散式布局的模式,引导不同设施相对集聚,形成空间集约、内容多元的街道生活圈服务中心;邻里级设施重点利用沿街底层设置;整体形成了活力生活氛围。
新城区规模尺度大,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空间资源较丰富,社区生活圈规划采用“大集中、小分散”原则,将配套设施分布布局,保证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规划区依据社区生活圈建设原则,严格将设施与交通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一站式的空间布局形式,便于居民出行使用,同时沿街分散布置其他基础设施,增加街区公共活动空间,形成活力空间。
参考文献
[1]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存量地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探索—以潮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2]廖远涛,胡嘉佩,周岱霖,萧敬豪,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实施途径研究[J].规划师,2018,34(07):94-99.
[3]济南十五分钟生活圈专项规划研究
[4]《赣州市中心城区10分钟便民生活圈专项规划》(2017-20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