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开展、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自2020年5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来,全国有500多万名专业人员参与,共同努力,完成了这次普查的各项目标任务。
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中,中策资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顺利完成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6个县区普查,普查成果通过国省质检和现场抽查,成果质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国务院普查办发布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全国首次开展,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技术可循,普查灾害种类多,评估与区划涉及行业多、专业性强,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工作成果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实施难度大,国务院普查办技术支持团队和各地普查队伍克服了各类不利情况,通过试点先行、技术答疑、分级质检,顺利完成普查。普查涵盖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和草原火灾6大类23种灾害风险和综合风险的评估区划,第一次形成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评估区划成果。全面完成了单灾种风险评估区划和综合风险评估区划任务,编制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仅国家级成果数量就有150余套。制修订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主要江河防洪区防治区划、山地洪水威胁区防治区划、干旱灾害防治区划、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划、森林火灾防治区划等。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由国务院普查办会同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中国地震局等部门共同组织编制,包括本次普查的总体情况和成果情况,重点介绍3年多来普查工作情况、综合性成果和行业成果。
公报指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总体呈现“东、中部高,西部低”的格局。全国自然灾害高、中高综合风险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5%,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南沿海、长江中游地区、黄土高原西部、云贵高原以及东北平原。洪水、干旱和地震是影响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的主要灾种。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取得丰硕成果,也创造多个第一次。在调查成果方面,第一次全面摸清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成果,全国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第一次开展对全国灌木、草木、枯落物的普查,填补了全国林下植被可燃物载量空间信息的空白;第一次全面掌握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信息和灾害属性;第一次完成对全国县、乡、村公路、桥梁、涵洞等普查,采集了全国公路设施的抗震、防洪等设防信息,形成了全国国省干线公路承灾体风险数据库、全国水路承灾体风险数据集等。在评估与区划成果方面,第一次明确全国高灾损区、高隐患区、高风险区和低减灾能力区“三高一低”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域;第一次识别了占全国陆地面积2.3%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高风险区,将全国划分成为6个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大区、30个综合风险区和90个风险防治亚区,揭示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东高西低”的宏观格局和导致高风险的主要因素,第一次划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短板弱项区域等。
坚持“边普查、边应用”工作原则,普查成果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服务风险源头防控。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实施,把普查形成的综合风险评估图、区划图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划定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提供依据,引导人口和产业布局等向更安全的区域集中,这也是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具体体现。
二、服务灾害精准防治。2023年中央增发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制定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基层防灾项目实施方案过程中,综合考虑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等级评估结果,提出重点支持范围,确保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一些地方部分市县对普查获取的房屋、水库大坝、尾矿库等重点目标物的风险隐患信息,实行清单式、分类分级管理,有效提高了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的精准性。
三、服务应急能力提升。将普查数据成果接入国家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和灾害事故电子地图,为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精准预置应急资源和力量提供了支撑。2023年6月开始组织全国68个市县开展普查成果应用试点,各地普查数据成果接入应急指挥平台,在支撑基层综合监测预警与会商研判、服务重大活动安保、服务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等方面形成了10余套典型案例。
下一步,国家将继续深化普查成果的开发应用,着力在专业领域深化应用和数据综合应用上下功夫,为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我公司也在此次普查中锻炼了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通过参与普查工作,拓展了业务领域。今后,我们将以普查取得的成果为新起点,持续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一支更加专业、高效、创新的团队,继续深化在专业领域的发展和数据综合应用。不断提升团队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深化应用和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