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的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有以下四个建设重点。
一、充分发挥规划留白机制的作用,为重大安全设施预留备用用地。
利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优势,提前预留与城市主体相连的燃气采暖、电力通信、给排水等重大基础设施用地,确保各类重大安全设施在最短时间内投入施工和使用。提前明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对公共健康安全问题的防护要求,确保公共卫生应急集中处置点的预留,制定交通物流等生命线应急预案和预留通道,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此类土地可立即投入使用。
二、在详细规划及综合防灾、绿地系统、医疗卫生等专项规划中,明确大型公共设施的功能兼容性。
优化现有公共卫生设施,弥补现有医疗卫生体系的不足,明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应对公共卫生的防护要求,编制体育场馆、文化展览、闲置厂房、酒店等功能改造应急准备预案,及时应对异常情况,确保城市的高韧性和适应性。构建“社区+组团+城市”全空间制度的完善设施保障,有规划、分层次的明确建设目标,提升重大突发事件下各种资源承载力,系统化提升城市整体韧性。
三、提高交通设施的可恢复性、吸收性和承载能力,确保灾后交通快速恢复。
结合交通系统建设综合避难疏散体系,灵活协调城市综合交通的发展,优化防灾减灾空间布局,合理划定疏散和应急避难区,确保防灾减灾设施和应急行业能够依托交通运输功能实现灾后正常运营。
四、形成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紧密联系、协调反馈、同步编制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体系。
为了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防灾减灾目标和措施,国土空间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应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专项规划,同时,随着灾害风险的类型在不断演变,城市防灾减灾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不同层次、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灾害类型及其主要灾害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无论是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考虑防灾减灾,还是编制国土空间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都应明确灾害的主要类型和内容,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乡镇级规划中,通过改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安全和恢复力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丹,杨兵,何永等.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与减灾,2019,(2):29-34.
[2]陈秉宇: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经济学硕士,刘逗逗: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区域经济学硕士.透过疫情,探析韧性城市建设[N].江苏经济报,2020-03-19(B02).
下一篇:浅谈城市更新